中国是东方酒文化的故乡。酒,源远流长、博大精深。其魅力,不仅在于酒味令人沉醉锦富优,还在于背后深藏的文化内涵,更在于它衬托着生活的喜怒哀乐。酒器在中国文人眼中也是信手拈来的意象——“觥筹交错”“箪食壶浆”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“玉碗盛来琥珀光”“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”……潇洒豪饮用鎏金杯,慢慢小酌用青白玉杯,葡萄酒用夜光杯,高粱酒用青铜爵,百草酒用古藤杯,梨花酒用翡翠杯......“非酒器无以饮酒,饮酒之器大小有度。”在古人看来,饮酒须持器,是对酒最基本的尊重。
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出土的秦汉时期玉杯,下面我们来鉴赏几件秦汉玉杯。
西汉玉杯锦富优
这件西汉白玉杯:通高高16公分,口径7公分,底足5.5公分,重440g。(有沁色)
西汉玉杯
展开剩余88%此杯玉质温润,造型精美,纹饰华丽繁复,为不可多得的国宝级西汉玉杯珍品。
杯身纹饰可分为三区。上层口沿部分为卷云纹饰。杯身的中部主体纹饰为一条龙5件,形纹饰,伴以卷云纹。下部为勾云纹及谷纹。
西汉玉杯
西汉玉杯
玉杯造型与1976年陕西出土的曾经可能为秦始皇用过的杯子十分相似。
秦代玉杯
资料显示,这种造型的秦汉时期的玉杯全国目前只发现了其中,陕西三件 ;广西一件;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一,应属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。
关于发现秦代玉杯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。1976年9月的某天,农民老汉在地里干活,发现一个高足玉杯,心中一喜,心想这下发财了。见四下无人,他连忙把杯子塞进口袋,收拾好东西后,一溜烟跑回了家中。回到家中,老汉把媳妇拉进了房间,掏出那只杯子,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捡到宝了,并说这杯子很可能是玉石做的。媳妇喜上眉梢,连忙夺过杯子,翻来覆去看了又看,惊喜道:“不会真的是玉石吧,那可值不少钱!”老汉一听,微驼的背也不由挺直了几分。而后,两口子经过协商,一致决定,等明天找有文化的小舅子问问再看。穷人总是小心翼翼地大方。老汉家里条件并不好,但为了请小舅子过来帮他们掌掌眼,第二天一大早就和媳妇起床准备食材,一切准备就绪,这才跑到邻村小舅子家,招呼他过来吃饭。酒足饭饱后,老汉拿出那只杯子,递给了小舅子,并说明杯子的来历。玉杯疑似文物小舅子拿着杯子打量了良久,沉重道:“姐夫,这个杯子的确由玉石制作而成,但它一看就是个老物件,恐怕……是文物,别说买卖了,放家里都不行呀!”“文……文物?”老汉一听,顿时坐不住了:“那咋办?”对呀,那怎么办?”老汉的媳妇也慌了,拉着弟弟手道:“你赶紧出出主意。”原来,当时正值特殊时期,但凡家中有老物件,一经发现,大概率会被批评。若这个杯子真的是文物,反倒成了烫手山芋。小舅子沉默良久,突然双眼一亮,说:“送去东大街的市文物商店吧!”老两口一听,虽然有点不舍,但还是重重地点了点头。事不宜迟!老汉立即找来一块布,包好玉杯就赶往西安市东大街市文物商店。工作人员王长启接待老汉,一看到这个杯子,顿时大惊失色,直呼“这玉杯可是个好东西呀”!经过攀谈,王长启了解到这件玉杯的来历,并推断它很可能是秦代文物。而后,为了表彰老汉的大义之举,王长启特地向文物商店申请了10元钱,奖励给老汉。老汉颇感欣慰,暗叹这趟没白来。下可当王长启问及老汉的姓名时,老汉却生怕多生是非,只留一句“我是阿房宫公社车张大队人”,便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玉杯年代成疑,后经鉴定,这件玉杯为秦代的高足玉杯,考虑到它出自阿房宫遗址,加之其形体巨大、制作精良、用料不凡,专家因而断定,这件玉杯应该是诸侯王室的用品,甚至很可能是秦始皇用过的杯子!这件玉杯通高14.5厘米,口径6.4厘米,足径4.5厘米,直口,深腹,腹壁较直,下部微斜收,高圈足呈喇叭形。杯身、足部皆雕刻着各式云纹,纹饰纤细华丽。根据其纹饰,专家将其命名为“云纹高足玉杯”。云纹高足玉杯整体色青泛糖,间中带有褐色流芯,雕琢精细,秀雅挺拔,堪称当时的玉器的经典之作。
此外,我们还能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“承盘高足玉杯”,和洛阳出土的三国时期的“白玉杯”,找到云纹高足玉杯的影子。由此可见,云纹高足玉杯对后世玉器的发展引发深远影响。不过,到了上世纪90年代,有专家研究玉杯后发现,玉杯上的四瓣柿蒂纹、圆首尖钩纹、简化花朵纹等纹饰,皆是典型的战国楚式玉雕纹样。专家因而认为,这件集众多楚式玉雕纹样于一身的玉杯,可能是战国时期底作品。疑因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流入秦国。故有专家认为此杯秦始皇有可能曾经用过。事实上,说起玉器,很多朋友对这样的明清玉器都相当熟悉,而资深玉友们知道,其实“汉玉”,才是真正奇葩中的奇葩。那一时期治玉水平之高,远超我们的想象,以致于现在放眼全球艺术品收藏界,说玉器必言中国,言中国必谈两汉,拍卖场上更是如此!去年香港拍场,一只高11.3cm的西汉玉雕朱雀紋高足杯锦富优,乍一现身,就引发强烈围观,专家给予的估价,更是高达800万港币。最终市场表现也相当理想,以超估价3倍,即2195.5万港币成交,约合人民币1800万。
西汉玉杯1800万!明代玉杯7.2万!两只杯子差价高达250倍为何?近日,在纽约春季拍场上,一只明代 青灰玉雕饕餮纹觥形杯,杯子高13.8cm,拍前就引起很多玉友的关注,最终这只杯子以11340美元成交,约合人民币7.2万元。感兴趣的朋友,一起来看看这只杯子的真身模样:事实上,说起玉器,很多朋友对这样的明清玉器都相当熟悉,而资深玉友们知道,其实“汉玉”,才是真正奇葩中的奇葩。那一时期治玉水平之高,远超我们的想象,以致于现在放眼全球艺术品收藏界,说玉器必言中国,言中国必谈两汉,拍卖场上更是如此!去年香港拍场,一只高11.3cm的西汉玉雕朱雀紋高足杯,乍一现身,就引发强烈围观,专家给予的估价,更是高达800万港币。最终市场表现也相当理想,以超估价3倍,即2195.5万港币成交,约合人民币1800万。
穿越千年还身价千万的高足杯长这样:
那么,问题来了,这一前一后两只玉杯,一个明代出品,一个汉代出品,差价高达250倍。这中间千万级的差价,都差在哪儿呢?下面我们分两点来简单说说,欢迎爱玉懂玉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。
第一:先看材质。我们说汉代以前,制玉所需材料,多是就地取材,或者是使用当地较次玉材的境况。直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,自此开通遐迩闻名的“丝绸之路”,新疆和田美玉才沿着“丝绸之路”,源源不断进入中原,从而使得玉器制作业得到极大的材料保证,汉玉质量有了根本提高。
当然,千里迢迢流入中原的和田玉,老百姓当然是无法享用的,大多为汉王室专利,有时也一并分封给各地诸侯。上面这只汉玉杯,看其细腻玉质,可以说,首先就贵在材质。当然,这里还有三只汉代出土玉杯实物可资比较:
说2010年8月26日,西安市长安区的几个村民,在东南郊汉宣帝杜陵陵园王皇后陵冢东南约300米处盗挖瓦当,在距地面约70厘米处的残砖瓦砾堆积层中发现了三件玉杯一对玉舞人。这几件玉器出土后就被非法买卖,其后不久,西安市公安局破获此案,并将所有玉器收缴,这些玉器现收藏在西安博物院。这三只杯子后面两只都自带金箍,均用新疆和田玉制成,专家称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高等级玉杯。大家从它们的玉质、形质、大小,与拍场上成交的那只细观作比就会发现,虽有差别,但是“气”对了。
第二:再看工艺用玉做杯子,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,汉代则是承前启后的黄金时代。制作玉杯,需要掏膛深腹,以满足注酒的用途。尽管那时候已经采用和田玉,但玉料珍贵,来之不易,所以玉器制作中,向来秉持利用最大化的原则,避免浪费原料。而采用“掏膛”工艺制作玉杯,势必造成浪费不说,稍有不慎,杯子就会破裂,无法成型。如上那只汉玉杯莫不是如此。同时,杯身纹饰,也是其超高工艺的绝佳表现。杯身朱雀纹,清晰可见。朱雀是古人想象中的吉祥物,带有浓郁的神话色彩,也因此,朱雀后来被称为上古神兽,天命玄鸟。如此祥鸟加持,不仅使杯子更具观赏价值,又增添了几分美好寓意,同时,这也能看出,此杯当初,非王公贵族能用得起。
而反观明代玉器制作,造型粗犷,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,胎体较厚,镂雕用法广泛,平面雕双层花,俗称“花上压花”多用。装饰线条刚劲利落,棱角分明,不拘小节,所以又有“粗大明”之称。
最后小结两只玉杯两相比较,一个产自泱泱大汉,玉器在观赏之外,更多是权力、地位、财富的象征;一个出于世俗味儿的朱明,多作实用器物。一个出自玉雕工艺巅峰时代,追求简练浑厚;一个是粗大明,多以粗犷浑厚为美。两只玉杯本无高下之分锦富优,却有气质上的优劣之辨,从而也就造就了拍场上的身价之别。
发布于:广东省华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